• 021-62378387
王开照相,1920
 
主持人: 吴翔
发布日期:2018-09-10 查看次数:1790
 

王开照相

品牌故事:

1918年,广东人王炽开与同事周某合伙开设英明照相馆,不久后分道扬镳。1920年,他独自投资在上海滩创设了王开照相馆,1926年,逐渐创出自己品牌的王开将照相馆迁址南京东路378号(即现在王开总馆址)。刚开张时的王开照相馆,仅有一开间门面,一间摄影室,几名职工,后逐步发展为双开间。




南京路是19乃至20世纪前期沪上最为宽阔、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道路,王开照相馆作为位于“大马路”南京路上的商业照相馆,其面对的消费人群自然以侨民和中产阶级人群为主,故商店对于自己的招牌采用了中西双匾的展示方式,这样的模式对消费者产生了极大地吸引力,消费者从远处即可清晰的阅读到“C.H.WONG PHOTO STUDIO”的招牌(“即王炽开照相”),其规范的英语艺术字与舒展的字体造型让人产生了“洋派”的感觉,并刺激消费者进一步阅读“王开照相”这一招牌,不同于中国传统招牌匾额的是,王开照相将匾额设计成经过边缘处理的艺术照片的形式,联同“对联”一起加强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并激发消费者对橱窗中摄影作品本身的关注,并最终进入店内消费这样一个由远到近、自上而下、循循善诱的消费引导过程。



1925年“五卅惨案”、孙中山灵柩安葬大典等重大事件均由中华、王开等拍摄。30年代末,各报馆自设专职新闻记者,照相业逐渐退出新闻摄影。照相业中郎静山、张友德等摄影人员受聘报馆。解放初期,一批照相业职工调入新闻单位。

    解放初,照相馆营业清淡,不少企业经营困难。1950年底,有照相馆460家、从业人员2620人。1952年,两次降价,经营仍困难,部分店歇业。1953年,经营好转,营业额升至519万元。1955年,全行业近半数照相馆亏损,营业额397万元。1956年,全市有照相馆385家,从业人员1842人,其中技术人员1425人。是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行业归口市文化用品公司,撤店54家,迁至外省18家,划出业外10家,由业外划入4家。9月,行业归口市福利事业公司,全市有照相馆307家。1957年,经营好转,全市有照相馆297家,营业额499.3万元,利润53.1万元。1961年营业额899万元。1962年,调高价格,顾客减少,营业额下降。1965年,全市照相馆185家,从业人员1878人,营业额498万元。“文化大革命”中,王开照相馆被迫停业40余天,婚纱照、艺术照全部停拍,营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