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2378387
蝴蝶牌缝纫机
 
主持人: 吴翔
发布日期:2018-08-15 查看次数:3262
 


蝴蝶牌JA-1型家用缝纫机。

设计背景: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十四日,缝纫机进入上海市场,最早由晋隆洋行从国外运进数架“微荀”制造的缝纫机。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十九日,华泰洋行也从国外运来工业缝纫机——皮鞋机器在上海市场销售。以后,天和、茂生、复泰、信生等各大洋行,来沪推销各种牌号缝纫机,但在竞销中最后为美国胜家公司所垄断。

 随着缝纫机社会拥有量的增加,维修业务逐渐发展。清光绪二十六年,浙江奉化人朱兆坤在郑家木桥(今福建南路20号)开设美昌缝纫机商店,从事缝纫机修理等。以后,这一带又开设了施茂泰、瑞泰、桂龙顺、复升、久昌等缝纫机修理商店。民国8(1919),沈玉山等3人开设协昌铁车铺,民国11年改为协昌缝衣机器公司(今协昌缝纫机厂)。
   
由于进口缝纫机的不断增多,修配业务不断扩大,缝纫机零件生产也应时而生。民国11年,原胜家公司缝纫机修理工徐赓华在虹镇老街开设广厚机器厂,从事缝纫机零件生产,这是上海最早生产缝纫机零件厂。民国13年,浙江奉化人阮贵耀于上海新北门三星里1号开设阮耀记袜机袜针号,后转向缝纫机零件和缝纫机制造。此后,上海又相继开设一些缝纫机零件生产厂。

 1928年,上海龙华人计国桢邀集冼冠生等6人出资入股,向礼和洋行和谦和洋行购得一批机器,于谨记路(今宛平路、肇家浜路南侧)开设胜美缝纫机厂,有职工30余人,陆晋生任工程师,成功地试制出上海第一台国产家用缝纫机。同年,协昌缝纫机器公司于嵩山路70号,自制工业缝纫机,商标红狮牌,这是上海最早生产的工业机。这一时期的本土缝纫机生产机械化程度很低,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劳动条件也差,工作强度高。缝纫机制芯全系手工操作,材料采用红砂、白砂、黑砂,质差且易碎。

    1937年,阮耀记袜机袜针号改名为阮耀记缝衣机器无限公司。在郑家木桥30号,生产1530型缝纫机,商标为飞人牌。1940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月产缝纫机20台。
   
抗日战争爆发后,美国缝纫机终止进口,上海市场缝纫机供需紧张。郑家木桥一带缝纫机商店趁机转向生产缝纫机。民国29年,协昌缝纫机器公司开始生产家用缝纫机,商标为金狮牌,后改为蝴蝶牌。1943年,徐文熙等5人筹集黄金500两,于马白路(今新会路)227号,开设中国缝纫机制造厂,试制成功工业用电力缝纫机,供应市场。抗战胜利后,因美国胜家公司卷土重来,迫使该厂资金亏损殆尽,于民国19474月宣告歇业。
   1946
年,开设于长寿路91号的家庭商号,试装家用缝纫机,并开始使用蜜蜂牌商标,后改名家庭缝纫机厂(远东缝纫机厂前身,后改为上海缝纫机三厂)。是年10月,由丁维中等在上海建立惠工铁工厂(后改名惠工缝纫机厂),生产缝纫机零件及纺织机械配件。1948年,由于通货膨胀,原料短缺,不少缝纫机工厂倒闭歇业,仅留厂商70余家,312个职工,年产缝纫机1400架左右。其中少量产品以“ButterFly”为品牌出口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协昌缝纫机厂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950年,协昌共有600余只机头,300架整机,总计约16万港元货值的蝴蝶牌缝纫机由上海发往香港转口外销,成为中国解放后第一批出口的缝纫机。

1952年缝纫机统一由中国百货公司上海采购供应站包销。出口部分则转由中国土产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出口。1955年,蝴蝶牌缝纫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注册,成为行业中第一个在国外注册的品牌。1956年,蝴蝶牌JA11家用缝纫机成批出口,并由初期年出口数千台发展到年出口数万台,列居中国缝纫机出口前列。到1959年出口市场发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出口到苏联、东欧市场比重较大。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贸易中断,上海缝纫机出口受到影响,1962年上海出口缝纫机14.92万架,1963年骤降到6.1万架。协昌缝纫机厂出口的蝴蝶牌缝纫机从1962年的13.6万架降为3.6万架。

 

上世纪70年代,世界缝纫机生产和销售中心从欧美转向亚洲,中国缝纫机工业趁机空前发展。1977年,全国缝纫机产量420万架,出口28.4万架,其中上海出口24.25万架。1978年,全国缝纫机出口38.63万架,上海出口34.38万架。1979年,全国缝纫机出口量49.67万架,上海出口42.58万架。上海缝纫机主要出口到香港、新加坡、伊朗、叙利亚、科威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及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印于蝴蝶牌缝纫机机身上的装饰纹样。

品牌经典:

蝴蝶牌JAI-1型缝纫机定位于“家用”,而且是当时家庭财产中的“当家花旦”。产品虽有159个部件组成,但仍可分成“机头”、“机架”、“台板”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造型均有值得圈点之处。

蝴蝶牌缝纫机在整体机身设计上采用了不对称设计,下带轮和操作台的延展板分别位于机身的左右两侧,而上下对角的位置结构则给观者带来了奇妙的美感,使得整体缝纫机显得极其大方稳重。在装饰纹样方面设计者大胆采用了花边与刺绣的结合图样,使得这台诞生于江南的机械让人不禁联想到“宋人之修,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的苏绣。

黑色的机身镀铬与金色的蝴蝶纹样渗透出一股不言而喻的华贵与高档,操作台上显眼的蝴蝶图案引人注目,犹如在呼唤消费者将其购买回家一般。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设计者倾其所有将蝴蝶牌缝纫机的每个部位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装饰,每当人们看见“蝴蝶”,便如同遇见一位“以针作画,巧夺天工”的水乡奇女子。

机头运用流线型创造了很强的“雕塑感”造型,形态在包容各种结构的同时显得张弛有致,采用流线型造型并非一味的美学标准考虑,因为在机头的两侧有较复杂的结构要求,所以体积被设计得较大,而中间部分周长为40cm左右,使用者用于的虎口可以轻易握住将其放平进入台板以下的箱体内,或从箱体内取出。这种流线型造型使使用者在近距离使用该产品时显得更加“亲切”,而黑色机身配上镀铬的部件显得更有高级感。

 蝴蝶牌缝纫机说明书标注的各部分部件名称。

机架虽然为一个承重构架,但有踏板连动皮带轮,底部还有可供短距离移动的边脚小轮,结构较为复杂,所有造型依据铸造工艺“顺势而为”,一气呵成。

 

机头左侧镀铬盖板

 

机头右侧转盘镀铬件十分光洁,让使用者触碰时有很好的手感,也便于保洁

 

机板是木纹贴面,作为与使用者肌肤接触最平凡的部分,“木纹”可以让消费者放心使用,同时在金属材料制造的机头、机架之间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提升了产品的品质感。当机头收纳,机平铺平时,常有人以缝纫机当写字台写字,可谓“一物多用”。

缝纫机厂木材堆放场                   缝纫机厂烤漆车间。

工人对机箱在进行最后的打磨

用于推广产品的宣传照片,突出了家用的特点

 

工艺技术

据《上海地方志——轻工业态》第七章 缝纫机  第三节“工艺技术”记载,30年多年间,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色彩及表面色泽的研究。早年作为机头上的黑漆是采用环氧红作为底漆,提高机壳的防锈能力,面漆则使用氨基漆改善了表面色泽。1964年组成攻关小组,将一般红漆改成铁红环氧底漆,头度漆改为铁黑环氧底漆,同时改变醇酸胺基烘漆配方,原一般炭黑改用高碳素炭黑,用339清漆罩光,除彻底解决了反锈问题外,大大提高了底漆与面漆的结合度,在氧化镁热管加热和碳化磷加热后,极大地提高了表面光洁度和色泽。至1969年企业直接从日本引进了静电喷漆设备,直接应用于产品生产。

蝴蝶牌缝纫机的细部装饰主要靠贴花及标牌两种,前者是平面的,后者稍有立体,象浅浮雕。为产品提供配套协作的121种部件的工厂中“装饰件”配套主要就是指贴花与标牌,1952年三立石印局承担制作,公私合营后将创立于民国9年,中国最早生产贴花的胡融达贴花印刷社和曼丽贴花印刷社并入,改名三立贴花印刷厂,1967年改名上海贴花厂专业生产缝纫机和自行车贴花及标牌。

在机头显要位置,品牌名称结合正面、侧面二个飞翔的蝴蝶形象占据了很大的面积,一派生气盎然的气息,在黑底上使用金色描绘使产品显得高贵,立体的标牌外形就让人体验到了动感,毛底和突出的字体让产品增加了品质感。机头底板上的蝴蝶装饰更加具有家族族徽的意味,除了装饰作用外更似乎是一种品质保证和承诺。

机身主要部位都有贴花装饰。

品牌标志被用浮雕形式安装在机头的醒目位置上。

在机板下方设有可旋转的抽屉,上面印有品牌名称、厂名,在机架踏板部件上是以一个较抽象的蝴蝶造型装饰,从工艺上讲,图形连接了周边的线条,使之更牢固。

 

抽屉处的装饰设计。                    脚踏板处的装饰设计。

在机头加油孔位置则用镀铬工艺配合蝴蝶图形进行装饰,以示具有功能,同时也纯装饰部分有所区别,总之,产品细节装饰丰富而不累赘,统一而又有变化,其作用消弱了缝纫机作为“工具”的形象,使之成为家庭的“视觉中心”,使使用者能以更加愉快的心情使用这件产品。

缝纫机平面海报,其完美的诠释了产品“美化家庭生活”的产品定位。


注油孔处的装饰设计与其他地方不一样,能起到提示使用者特别关注的作用。

 

JAI-1型缝纫机说明书长达60余页,可谓是周到详尽。在其前言中说明:为了使你对JAI-1型缝纫机油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又能顺利地使用,更好地为你服务。所以我们在这本“连环画”式的说明书里作了一些基本的使用方法和维护常识的介绍。

说明书全部采用左文右图方式表述,装配图则用折页,标注清晰,且插图画得很有艺术性。

可能考虑到缝纫机的使用者未必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所以说明书的设计者尽可能通俗而又准确地表达了内容,时至今日看到这本连环画式的说明书还能够为其感动。

 

 

 

为了便于缝纫机的维修,在其说明书上一定会有所有零部件图(图0)。

用于组装的缝纫机全零件示意图。

 

对于家用缝纫机中的零部件加工而言,有板类零件30多种,采用冲压加工成型,大都使用脚踏式或背包式冲床,模具简单,对形状复杂、多孔类零件要分多次冲压才能成型,因此生产效率低,质量差。1956年后将缝纫机面板、后盖花纹图案由轧机改用冲床压花,效率提高10倍,且花纹清晰,又确保安全。冲孔原来分6次完成,速度慢,效率低,经过改进冲模一次成型,工效提高2倍。挑线杆穿线孔原来采用麻花占两面倒角,再砂光,改用组合模、复合模后上下冲压一次完成,效率提高26倍。

 

对机壳生产而言,过去浇铸铁水采用扛包倒入手提包中再浇到型腔内,劳动强度高又不安全。50年代中期改用手推车进行浇铸,劳动强度有了减轻。至1963年,上海缝纫机一厂采用导向轨和导向轮输送带,使浇铸更趋完善。次年,将扛包、手提包改为空架轨道,升降包浇铸,大幅度减轻了劳动强度。1969年协昌缝纫机厂从日本引进两套静电喷漆设备,并自制成静电高压发生器等关键技术部件,使静电喷漆应用于缝纫机生产。

改革开放后,上海缝纫机产业通过与境外企业交流合作,发展迅猛。1982年,协昌缝纫机厂研制成将粉末冶金制品渗碳淬火从井式气体炉改为鼓型碳氮共渗转炉。

1985年12月,协昌缝纫机厂试制成的JH142型家用多能缝纫机,设有横针及左、中、右变位装置,可变换花模,旋钮式针距调节,并有脱模装置。19871989年,该厂又生产FH11型多能机和FH12型多能缝纫机。FH型系列多能缝纫机,制造精密,噪音低,耐磨损,能缝厚,连杆挑线,摆梭钩线,构成双线锁式线迹,曲形线缝,并有倒顺送料,双线夹线器,外装式花模,开启式梭床,左、中、右变位机构等,除一般缝纫外,还能钉钮扣、锁钮孔、包梗、拼缝、包边、缝拉链、嵌线、双针缝及缝绣装饰性花纹等21种功能。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协昌缝纫机厂于1990年试制成功JG系列家用电子多能缝纫机。JG系列是手提式轻金属电子无级调速、电子显示花纹、筒台两用的家用电子多能缝纫机,采用连杆挑线,针杆摆动,锦纶同步带传动,卧式旋梭钩线,内藏式花模,及左、中、右变位装置,还能作钉钮扣、锁钮孔、包梗嵌线衔缝、暗缝拆迭缝、织补、绣花、缝拉链、双针缝等用途,是服装加工等行业理想的生产工具。1990JG系列家用电子多功能缝纫机产量为3323架。

FB型缝纫机

1981年,上海缝纫机一厂开始生产供服务性行业用的FB型第二代家用缝纫机系列产品,采用连杆式挑线机构、可调式下轴曲柄、开启式梭床、自动除尘块、相拼彩色,装有三排头送布牙、针板和相应的压脚,缝纫性能比一般家用缝纫机超厚2毫米,缝薄料时又能满足绣花等要求,质量稳定,得到服务性行业的好评。

 

JH型多能缝纫机

上海缝纫机一厂于19821987年先后研制生产JH81型手提式多功能缝纫机和JH56001型电脑缝纫机。JH81型采用铝合金压铸、精密冲制等先进工艺,箱(手提箱)机(机头不用机架)结合,筒板式两用,具有8种机械变更花样,并有直线、卷边、贴布、双针、锁边、包缝、钉扣、盲缝、嵌缝、缝拉链等多种缝纫功能。JH56001型电脑缝纫机是采用单片微机作为主控件的智能化产品,能缝30多种基本花型,各种花型可用电脑记忆及任意组合,并具有双针缝纫、钉钮扣、锁钮孔、反向缝、加固缝等功能,用手动、脚踏、无级调速,面板有花型及横直针显示。

 

GK型封包

上海缝纫机一厂于198812月造出GK321型封包机样机,并投入生产。该机具有转速快、针距调节范围宽、双线链式和满包率高等优点。是年,又开发试制GK341型链式缝纫机,适用于中薄料型手套缝制,也适宜于丝绸、棉织、针织、内衣、领口的缝纫,经改装后还可用于羊毛衫、皮革、绸品的缝纫。投放市场后,受到手套厂、工艺品厂等用户的欢迎。

 

品牌故事:

    像我们父母一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婚的时候,基本上女方陪嫁都想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原协昌缝纫机厂厂长陈国有回忆起当时介绍一下当时市场上蝴蝶缝纫机的情况:“蝴蝶缝纫机在当时来说应该在我们国内是最畅销、牌子最好的。作为一般的家庭来说,按那时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高档的家庭装备。那时的生活条件就是缝纫机、自行车这类的产品。我们的蝴蝶牌缝纫机历史比较悠久,建厂于1919年,很早。那么它实际上生产缝纫机是从1942年开始的。那时候生产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家用缝纫机,而是草帽机。那时候一些南洋的一些客商、客户,看到我们国内的农民带草帽,还是非常需要的。所以就做草帽机,那是作坊用的工业缝纫机。

      从1945年,那时百姓就有所需要了。看到外国人的胜家缝纫机进来之后,发觉这个很好。我们当初的创始人就从46年开始装配。因为没条件生产,零件买来,自己搞一个车库,修修配配,就做起来了。那时候的蝴蝶缝纫机不叫蝴蝶牌,它叫红狮牌。就是这个产品,那是很好的,以后工厂就逐步逐步扩大。”

       解放后,新中国对居民消费很重视,要把妇女劳动力从手工的缝缝补补解放出来,开始对缝纫机重视起来。于是上海的缝纫机行业快速发展,很多小私营者生产缝纫机零件,就逐步形成家用缝纫机自己配套,自己生产整机这样的规模。在这个背景下,

蝴蝶缝纫机发展迅猛,国家也重视。该厂从1979年开始每年产量突破100万台。“那时候还是供不应求。那时候年轻人结婚成家的条件,就是要缝纫机。然后就去商店里排队,托各种关系。后来到80年代初没办法,开始凭票了。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每年只能生产多少,我们百货商店收购多少,还有外贸企业也要,蝴蝶缝纫机在国外也很畅销。国内百货公司也要,外贸公司也要,他们两家抢着要。那么国家就规定多少出口,多少内销。那时候我们工厂里面有外贸收购驻厂员,他的办公室就驻在厂里面,生产出来东西检验下来好的,他就定下来。内销的话,百货站、百货收购站它也有人驻场我们工厂里面,作为检验员,驻厂检验员。每天出来多少他都知道,出来以后就送到他们百货公司的仓库里去,就是他的了。那还是满足不了啊,后来怎么办呢?就发票子。后来到什么程度——我们一台缝纫机一百三四十块钱,票子也要卖五六十块钱一张。那时候是非常非常紧张。这样一来,我们的缝纫机还是供不应求。”

上海蝴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炳生说,缝纫机产业最红火的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在缝纫机研究所调研,全国有80多家缝纫机制造厂,几百家零件配套厂,而中国缝纫机产量的峰值曾一度达到过1287万台这个数字。”

虽然进入90年代后,缝纫机不再像以前那样要凭票购买而是敞开供应,但协昌缝纫机厂生产的蝴蝶牌缝纫机由于产品质量过硬、信誉度高,依然创造了年产140万台的高纪录。

但“90年代末成衣市场风生水起,很少有人在家里缝制衣服,这导致上海的家用缝纫机厂很难再经营下去”。

经过政府的撮合,2000年做工业缝纫机出身的上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家用缝纫机公司——上海飞人协昌缝制机械有限公司的“蝴蝶”、“蜜蜂”等注册商标收购进来,并将进出口权交给了进出口公司,经营这些品牌的出口业务。

“我还记得,当时生产“蝴蝶牌”和“飞人牌”缝纫机的工厂工人各有5000人和7000人的规模,而21世纪初时国内销路变得越来越窄,这些工厂也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胡炳生说,2006年在他接手进出口公司之后,整个蝴蝶牌缝纫机的生产全部迁到了浙江缙云地区,上海已没有一家缝纫机制造工厂。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缝纫机生产向民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放开,缝纫机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遍地开花。而有着5000余名职工的协昌缝纫机厂相形之下,成为一名身负重担的老者,技术、人员不断外流,自身产品的单一、过于死板的体制、沉重的负担,加上日益萎缩的国内民用市场……导致蝴蝶缝纫机在上世纪末逐渐开始被国人所遗忘。
此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协昌与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联合成立上海蝴蝶进出口有限公司,专门从事蝴蝶的出口销售。而协昌厂则随着市场的萎缩自然消退,目前已停止生产经营。

2001年,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蝴蝶”成为上工公司,即现在的上工申贝集团旗下众多缝纫机商标中的一员。但是,有了新的东家后,蝴蝶缝纫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她仍然主要依靠向中国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家用缝纫机为利润增长点。
已经为“蝴蝶”工作了数十年的于丽丽和她的老同事们也担心“蝴蝶”会被遗忘。他们希望能够利用蝴蝶这一老商标做产品的延伸,但是这一延伸需要的技术、人力、财力等问题却都不是作为蝴蝶外销公司之一的他们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