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2378387
金钱牌搪瓷,1920
 
主持人: 吴翔
发布日期:2018-09-10 查看次数:2278
 

“金钱”牌搪瓷

“它能代表什么?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艰苦奋斗,勤谨持家、又红又专!虽然已经若干年没有用过它,但它给我的记忆却是无法磨灭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变本加历起来……”

 

设计背景:

当代艺术家蔡德全对他的搪瓷艺术作品如此描述。夸张的造型让已被淘汰的搪瓷杯重新作用于社会,也促使我们把目光聚集到那个搪瓷用品泛滥的年代。

搪瓷制品最早诞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不久后德国生产的日用搪瓷器皿输入我国。1920年8月,民族工商实业家董吉甫与董希英看到搪瓷制品在国内市场销路日广,乃合伙收购了开设在闸北裕通路的“广达搪瓷厂”,并改名为“益丰搪瓷厂”。

工厂使用的搪瓷产品商标是“金钱”牌。“金钱”象征着富贵发财,生意兴隆。商标的整体图形是一枚方孔古钱图形。上下两字是“益丰”的企业名称,左右两边使用了八卦图形中的两组。一组为八卦图形中的“震”和“离”,另一组为八卦图形中的“巽”和“震”。两组八卦图形寓意搪瓷厂生产蒸蒸日上,员工们团结一致,搪瓷产品广泛流行以及企业名声大震。设计两组八卦图形,寄希望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一路兴旺发达,一帆风顺。

 

品牌经典: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搪瓷制品生产企业。但由于无自制搪瓷瓷釉的能力,所需瓷釉向日商制釉厂购买,直到民国13年,国人创办的大钧琅粉厂问世,才打破了日商垄断中国搪瓷瓷釉的局面。

此时“五卅运动”为国货搪瓷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喷印有四个红色大字“勿忘五卅”的白色脸盆一经推向市场,马上获得市民的认可,营业和声誉盛极一时,产品供不应求。

    1925年益丰搪瓷厂首创堆花技术,对食篮进行饰花。次年又率先以喷花技术喷饰产品,初为单版单色的单喷,后发展为双版双色和多版多色的复喷。1935年后,搪瓷行业饰花方法已发展到喷花、贴花、堆花、喷贴花、刷花、涂金、油绘7种,而其中喷花发展到6~8套色的彩喷。这样先进的技术条件为搪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当时,由美术家专门绘制各种艺术图案,使花样绚丽多彩,更为精致。搪烧工序以手工为主,在高温下操作,生产技术全凭经验及熟练程度。搪瓷产品花色丰富多彩、质量不断提高,使日货最终被逐出中国市场。

战争使上海搪瓷业陷入困境,至上海解放,搪瓷业才渐渐从恢复走向发展。50年代,“高、大、全”和“红、光、亮”成了形象塑造和色彩处理的指导原则,花式大多为大红花和双喜图案。后来,国画家黄幻吾参加设计工作,1959年上海中国画院唐云等画家也下工厂为搪瓷制品绘制花样,使面盆、热水瓶上开始有了国画。至60年代末,上海美协组织热水瓶装饰征稿,张雪父、钱震之设计的几何图案中标,更丰富了产品花式。这种日渐风靡的几何图案明显区别于之前的绘画风格,为了迎合当时人们西化的审美观而融合了装饰艺术的意味。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搪瓷产品质量逐渐下降,品种开发不够,产品花色与素色比例严重失调,花样简单、呆板。

搪瓷产品反映着时代特征,图案也记录着不同的审美阶段。改革开放后,搪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品牌故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搪瓷制品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脸盆、口杯、茶缸、盘子、碗,甚至是尿壶都是搪瓷做的。洁白的茶缸上印着会议纪念和宣传标语,脸盆里画着腊梅牡丹,盘子里万花丛中印着鲜红的囍字。搪瓷制品的耐用结实以及美观卫生也让人们对它们爱不释手。当时还有一句流行语“瓷盆瓷盘瓷口缸,结婚送礼面子光”,可见搪瓷制品在人心目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在很多以新中国诞生直至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搪瓷制品,这些电影道具是时代细小的象征。

当多彩的塑料制品、剔透的玻璃器皿出现在我们周围,搪瓷制品受到人们的冷落而逐渐淡出市场,它演变成时代的符号深深印在人们心中。时过境迁,设计师将潮流与怀旧夹杂在一起,赋予搪瓷新的意义,也借此唤起我们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和丝丝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