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1-62378387
旧衣新生——东华大学×雍福会旧衣改造项目设计作品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5-09 查看次数:4103
 

       据中国工程院2018年发布的《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十二五”期间,我国废旧纺织品累计产生量达1.4亿吨,纺织品的年消耗量增长速度保持在 12% 以上,但目前回收利用率却不足10%。预计到“十三五”末,废旧化纤纺织品的产生量将达近2亿吨。我国对于废旧纺织品多数被当作垃圾进行填埋或者焚烧等简单处理,这样的方式将造成填埋废弃纺织品对土地和空气等环境的二次污染。



       据中国纺织服装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旧衣回收市场暗藏巨大的商机,最高利润可达约 600 亿元。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资料中显示,美国对于废旧纺织品回收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回收废旧纺织品,一部分进入二手商店,另一部分进入二级市场。进入二级市场中的 45% 作为二手服装出口到非洲等国家,30% 被切割成抹布以及工业用擦拭布,20% 返回纤维状态重新利用,最后 5% 不可用的湿、霉等无法再利用的作为垃圾处理。



       东华大学16位来自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和服装与艺术学院的大四毕业生们,以“创造可再生环保主义”为目标,创作了近70件作品。他们在降低改造工艺和时尚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再现不同时期旧衣上的文化元素,赋予旧衣第二次使用生命。资深服装设计师、收藏家、雍福会创办人汪兴政先生对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大力支持,上千款历年收藏的古着服装、精致的面料都成为学生创作的灵感和材料来源。


       孙佳怡的作品以漫游者的自然之旅为主题,通过了解与分析旅行装束及旅游者形象的发展历史,以东亚包袱皮文化——风吕敷为主要元素。研究包袋与衣服一体的服饰设计,探讨如何将包袋的功能性融入服装本体,成为构造服装本体廓形的一部分,突破以往服饰分离及与搭配的形态关系。并结合牛仔衣改造与游牧文化的绳结元素,打造浪漫自然环保的漫游者形象。



       杨小钰的作品以国粹京剧作为灵感,将京剧元素与街头服饰相结合。把具象的脸谱转化为抽象的动画图案,结合生动的刺绣手法在旧衣上进行二次再造。另外,她还将旧的牛仔裤与运动型面料进行拼接,使整体风格兼具街头与休闲。在颜色上,以黑白灰作为基本色,加入京剧红和街头橘,形成一种较为简洁且具冲击感的视觉效果。



       黄亦颖的作品以80年代服装风格汲取灵感,不仅给老人,也给他们的旧衣带来年轻与活力。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老年人作为新兴时尚力量,不该被时尚界忽略。老年时尚从风格穿搭方面有许多惊艳之处值得学习借鉴,通过旧衣改造的方式,重新为老人设计服装。



       Alfonso Quan的作品灵感来源于80年代迪斯科舞厅,不同于日常穿着,是配合特殊场合而设计的。无论是款式、色彩、图案、还是材质,都突出节奏感和律动感。舞厅灯光炫目闪烁,气氛喧闹欢快,因此色彩选用紫罗兰,湖绿蓝和闪光缎料,在灯球和霓虹灯下更显效果。此次挑选了雍福会的真丝古着外套、大衣和面料进行了改造,在廓形上增加了体量,不规则剪裁,保留了原有的开衩和刺绣细节,加缀同色系羽毛、亮片,无论静态亦或是动态,都能充分体现服装特点,在舞池毫无约束地展现自我。



       葛兰美的作品是对不断增长的纺织废料的环保回应,仅在中国每年就有2600万件服装被丢弃。如果不加以处理,大量的纺织废料将造成填埋场堵塞、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以牛仔夹克为例,它是由雍福会提供的两件二手牛仔夹克和一件二手连衣裙做成的,他们被拆解用金线重新连接,组成一个新的廓形。设计背后的灵感来自日本修补陶器的艺术(也被称为金缮),如果一块瓷器要裂开,这种修补技术不是试图掩盖裂痕,而是强调并引起人们对破损的注意,断裂的线条和可见的创伤裂缝被金色细木工强调。



       廖苏的设计灵感来自枯萎的花朵,大多数时候人们关注的总是花儿盛开时候的光鲜亮丽,然而那些枯萎的花朵总是被遗忘或者丢弃。枯萎是时间流逝的过程,也是生命周期里必不可少的一环,于设计者而言,这是新的盛开。这个系列中使用“蓝晒法”工艺一一洗照片的方法之一,从生活中收集了许多枯萎了和正在枯萎的花朵,但并不是把它们印成照片或者直接放在衣服上,我把它们的轮廓、光影、瞬间印在了面料上,或者说是阳光、风和空气印上去的。 这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就像我们的生命,结果也许并不完美,也不是华丽辉煌的,但那之中的平静和柔软展现出了脆弱中的坚强。



       肖佳仪的设计灵感源自武侠,武侠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意象,它蕴含着阴阳结合、刚柔并济的平衡之道。武侠也是意境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然、优雅、向往洒脱的审美意趣,古往今来的衣饰也保留着衣袂翩翩的大廓形。从小读武侠小说的她从浪漫的英雄世界中学习到了正义、自由、爱与和平,它是第一个教会设计者中庸之道的“老师”。故将系列的重点将放在如何表现刚柔并济和使武侠服装日常化上。



       毛玥的作品以珊瑚为灵感,从古到今,珊瑚都是一种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原料,被人们用在各个方面,尤其是做为首饰和衣服扣子。但在现今的地球中,这种资源正在大幅减少,这是由于人们对珊瑚的过度开采,并且对海洋环境的大肆破坏,活珊瑚数量逐年锐减,珊瑚礁资源更是大片大片的死,再这样不管不顾下去珊瑚礁即将灭绝。为了呼吁人们注意保护海洋环境,珍惜保护珊瑚资源,我选择从珊瑚的形态出发寻找,寻找纹理结构的灵感。由于珊瑚死去后将变成白色,所以我选择白色做为服装的颜色,来警示人们关注珊瑚现状,同时结合旧衣服改造,让时尚与环保通行,减少新衣的生产也是减少污染的排放。



       沈璐琦的作品以快递包装为灵感,设计中把牛仔衣和牛仔裤分解出各种平面结构,用拼接组合、解构重组等手法使牛仔裤变成连衣裙、背心、腰封、背带裤。把牛仔与旧衣、格纹面料进行结合,设计出新的时尚创意成衣。其余部分设计为细节改造以及褶皱设计。

       尹思源的作品以《机器管家》的电影为灵感,机器管家安德鲁通过更换外皮、更换器官、加装神经系统、注入血液等使他从一个外观僵硬的铁皮机器人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甚至有寿命近似真人的半机器人。那么服装是否能像这部电影里的机器人安德鲁一样,通过不断更换零部件,使一件旧衣服变成一件新衣服?相较于传统的购买方式,这种方式更加新颖独特且具有趣味性,而且撞衫的几率会更小,更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李文锦的作品灵感源自中国古代陋习—女性裹小脚,肩膀的部分采用了层叠结构象征缠足缠绕双脚对女性带来的痛苦,底边和袖笼处采用了抽褶的设计来表达束缚感。材料主要来自雍福会提供的古着衣,对它进行了结构的拆分重组,另外利用了工厂找到的剩余羽绒服和内胆面料以及旧的中国织锦面料进行了拼接。



       林悦的作品以回归衣服本身为灵感,探寻服装的状态与存在过程。记录服装在生产时的堆积,被包装时的平整直至最后被遗忘时的孤寂。突出古着衣的经典与新鲜事物的碰撞、堆积与平整的冲突,利用特殊材料与特殊工艺使之结合,利用设计来贮存过去的时间、故事与情感。


       唐昊的作品以抽象概念诠释“昙花”形状,学习Collage Art将拼接面料作为阐述设计思路的重点。将水蓝色与白色搭配,配上充绒的蓬松效果,展现出未来乌托邦的直观视觉效果。廓形上选用宽大的派克大衣,能够更好的展示回收牛仔面料本身的结构,与普通白色牛仔面料的相互映衬重现上世纪手工精工牛仔。粉色与水蓝色的撞色,展现了复古的基调,感受当时不随时间变化的本土化文化,即塑造复古乌托邦风格,是本系列的主要愿景。


       刘佳敏的作品以西方女性主义作为基点,从印度宗教的女性服饰元素中获取设计灵感,旨在探索印度女性宗教地位与服装中的文化内涵。通过面纱、捆绑的手等设计元素来表达印度宗教对女性的束缚。同时古着的古朴感与多重面料的搭配再造,塑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 


       李双东海的作品以历史上未完成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如瓦加的《圣家族》和塞尚的《圣维克多山》等都有未完成的画像。她选择最纯粹而未经装饰的艺术形态——雕塑作为实验基底,有如只打好线稿的油画正等待上色,从而延展出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在设计中打破“完成”与“未完成”的界限,让观众为他们的开头补上自己的结局。

       李木馨的作品主要探索古着西装的创新再造,结合解构主义,重新切割西装固有版型分割线,在西装重要的领口部位独立出一个立体的结构,作为可拆卸使用的小包呈现。主要表达复古在当代设计中被窥探,从中开拓创新所形成的时代错位感。服装材料大部分来自雍福会提供的多年珍藏面料,对它进行创新搭配。

       资深服装设计师、收藏家、雍福会创办人汪兴政先生表示: “旧衣改造的再生设计延长了服装的使用周期,有助于减少旧衣销毁对于环境的污染,具有积极的环保意义,符合当下可持续时尚的趋势。同时,旧衣改造设计对同学们的创意提升和就业有所帮助,是一次很好的实践”。


作者:曹立尧